【腸道健康】營養師推介含益生菌食物 保持腸道健康預防腸癌提升免疫力
發布時間: 2023/07/04 13:00
新冠病毒仍在社區流行,身邊也總有親友出現症狀。香港港安醫院(司徒拔道)註冊營養師兼健康生活促進中心經理熊妙華博士提醒,感染新冠後要特別注意個人腸道健康,因病毒也會影響腸道好菌壞菌的生態環境,引發長新冠症狀。她引述國際研究指,保持良好的腸道健康,不單可預防大腸癌,亦可提升免疫力,有利整體健康。
熊妙華博士表示:「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(NIH)已指出新冠可破壞腸道微生物平衡,使壞菌數量增加。最近研究更將腸道菌群失調,與疲勞、睡眠障礙、脫髮和胸痛等長新冠症狀聯繫起來,因此保持良好的腸道健康至關重要。」
此外,飲食與大腸癌關係密切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(CDC)指出,如飲食缺乏纖維、進食大量紅肉、加工肉類,都會增加腸癌風險。她補充:「如果男士有飲酒和吸煙的習慣,患上腸癌的風險就更高。」根據政府統計,現時香港大腸癌在癌症榜上位列第二,2020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,087宗,而且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,比例約為1.3比1。
益生元與益生菌
為了促進腸道微生物群的良好腸道健康、改善消化和支持免疫功能,可以在飲食中加入益生菌和益生元。益生菌是在某些食物或補充劑含有的活細菌;益生元則是益生菌的食物,來自人類無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,主要是纖維。「我們日常的飲食,可以吸收足夠的益生菌,例如未經烹煮的新鮮蔬菜和水果,都含有豐富益生菌,而且這些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纖維和營養素,多吃對腸道健康非常有益。」除此之外,豆奶製乳酪、納豆、味噌、韓式泡菜、德國酸菜(Sauerkraut)和印尼傳統食材天貝(Tempeh)都富含益生菌,有助改善腸道健康。不過熊妙華提醒:「味噌、泡菜和酸菜都含高鈉,不宜進食過多。」
此外,如有需要也可以服用益生菌補充劑。菌種當中,以乳桿菌屬(Lactobacillus Genus)、雙歧桿菌屬(Bifidobacterium Genus)及布拉酵母菌(Saccharomyces Boulardii)的研究最多和最全面,選購時可看看產品有沒有包括以上這些菌種。劑量方面,建議選擇成人每劑最少50億CFU(即Colony Forming Units)益生菌。
含有益生元食物
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,就像益生菌的肥料,可令腸道中的益菌生長得更茂盛。因此也要進食含有益生元的食物,當中可分為3種類型:
纖維:例如全穀物、豆類、水果、蔬菜、堅果和種子,是益生元的極好來源。
抗性澱粉:澱粉於烹煮後失去原有結構,再被冷卻,就會形成一種新結構,可以抵抗小腸中的消化酵素,並且於大腸中被微生物發酵,分解為提供腸道菌食物的來源,因此有利腸道健康。抗性澱粉包括燕麥、大麥、豆類、薏米及煮熟和冷卻了的米飯、馬鈴薯、意大利粉,以及未熟的香蕉等。即使這些食物重新加熱,也不會破壞其抗性澱粉。
多酚:這些化合物僅存在於植物中,可以從香料、香草、深色莓類、布冧、榛子、山核桃、亞麻籽和橄欖中攝取。
食用多種植物性食物也可以增加腸道微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。目標是每周食用30多種全植物性食物。另外,我們也要盡量少吃高脂、高糖、代糖、精製、低纖維的食物以及酒精飲品,因為它們會削弱腸道益菌的生長。還有,處方抗生素都會殺害腸道益菌,因此要避免非必要的抗生素處方。
大腸癌篩查計劃 防患於未然
相比其他癌症,例如肺癌、肝癌,大腸癌手術的成功治癒率及生存率,都較為理想。政府的「大腸癌篩查計劃」,現時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市民接受腸鏡檢查,防患於未然。如果年齡在50歲以上,或直系親屬於早年患上腸癌、遺傳性腸道疾病、持續性腸炎症和瘜肉等,更應該定期接受大腸癌檢查,關注腸道健康。
記者:李越樺